主营产品

记者:民企掌控的球队大部分都没能留存,国安面临的情况是更复杂

2025-10-29

资深体育记者丰臻近日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番言论,如同给中国足球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再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俱乐部生存的困境。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由民营企业掌控的大多数足球俱乐部最终都未能成功留存,只有上海申花和浙江绿城幸运地过渡到国有企业并得以延续。丰臻认为,当北京国安这道难关最终得以解决,中国足球“金元时代”遗留下的种种问题才能算真正画上句号。这番话不仅揭示了过去十年中国足球虚假繁荣背后深藏的结构性危机,也预示着一个时代即将彻底落幕。国安,这支承载着无数京城球迷情感与记忆的百年老店,如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其命运走向牵动着整个中国职业联赛的神经。中赫集团的苦苦支撑,以及地方政府与体育局对武汉三镇的输血,都清晰地勾勒出当前俱乐部运营的艰难图景,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疑问。

金元时代的潮汐退去:民企足球的“大溃败”

曾几何时,中国足球经历了一段纸醉金迷的“金元时代”。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泡沫的时期,大批民营企业,带着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资金,如同潮水般涌入职业足球领域。他们大手笔引进世界级球星和名帅,高薪招募国内球员,投入巨资建设训练基地,希望借足球的巨大影响力,迅速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中超联赛也因此一度被誉为“世界第六大联赛”,吸引了全球目光。然而,这种以非理性烧钱为驱动的繁荣,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记者丰臻如今的这番话,无疑是对那个时代最直接、最尖锐的盖棺定论:当潮水退去,裸泳者自然无处遁形,大多数民企俱乐部最终都未能留存,这简直是一场普遍性的“大溃败”。

这些民营企业,虽然在各自的主营业务领域可能是行业的翘楚,但在足球这个特殊的“烧钱机器”面前,它们赖以生存的商业逻辑往往显得脆弱。足球俱乐部的高额投zoty中欧入与低回报,使其难以实现自我造血,几乎完全依赖母公司的持续输血。一旦母公司主业遭遇经济下行、政策调整或自身经营困境,足球俱乐部往往就成了最先被放弃的“负担”。资金链断裂、欠薪、债务缠身,这些问题迅速将俱乐部推向深渊,最终导致其解散、停摆,甚至在足球版图上彻底消失。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在近几年暴露无遗,成为了“金元时代”留给中国足球最沉重、最惨痛的遗产。

丰臻的观察,也深刻揭示了中国足球职业化道路上的一大症结:俱乐部未能真正实现独立运营、健康发展。职业化的目标是让俱乐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实际上,大多数俱乐部始终未能摆脱“企业附属品”的定位。民营资本在追求短期效应和品牌曝光时,往往忽视了俱乐部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运营。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投入,在经济环境良好时或许能维持表面的繁荣,但一旦外部环境恶化,其固有的结构性缺陷便会立刻暴露,加速了俱乐部的消亡。

相关图片

幸存者寥寥:触目惊心的“消亡名单”

丰臻在社交媒体上列出的一长串俱乐部名单,足以让任何一个关心中国足球的人感到触目惊心:华夏、恒大、佳兆业、富力、卓尔、苏宁、当代、权健、人和、宏运、万达。这些名字,在过去几年里,无一例外地都曾是中超联赛的焦点,有的甚至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母公司遭遇困境,它们几乎都在一夜之间,从中国职业足球的舞台上黯然退场。这不仅仅是球队名称的改变,更是无数工作人员的失业,无数球迷梦想的破碎,以及中国足球联赛体系一次又一次的震荡。

以广州恒大为例,这支球队曾是“金元时代”的标志性符号,八夺中超冠军,两登亚洲之巅,其风头一时无两。然而,随着母公司深陷债务危机,巨额投入戛然而止,这支昔日霸主迅速坠落,如今只能在中甲联赛苦苦挣扎,甚至一度面临解散的风险。江苏苏宁(后更名江苏队)的消亡更是令人扼腕叹息,他们在夺得中超冠军仅几个月后,便因母公司资金链断裂而轰然解体,成为中国足球史上第一支在夺冠后解散的顶级联赛球队。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无情地印证了丰臻的判断:民营资本的潮起潮落,直接决定了俱乐部生死的命运,其风险之高,远超预期,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足球虚假繁荣背后的巨大危机。

相关图片

这些俱乐部的集中消亡,不仅给当事球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给整个中国足球联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联赛的稳定性、品牌价值和观赏性都受到了严重损害,投资者信心大减。球迷们也开始对俱乐部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生怕自己心爱的球队成为下一个“牺牲品”。丰臻列出的这份名单,与其说是失败者的清单,不如说是“金元时代”给中国足球留下的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提醒着人们,足球的发展绝不能脱离健康、可持续的轨道,更不能仅仅依赖于少数企业的“输血”。

少数的幸运儿:申花与绿城的“转危为安”启示

在民营足球俱乐部普遍遭遇滑铁卢、哀鸿遍野的背景下,上海申花和浙江绿城却成了少数的幸存者,并且成功完成了向国有企业的过渡。丰臻特别提到了申花的案例,称其“当年债务巨大,打打折,久事给了12亿方能接手”。这笔交易的背后,是上海市政府对申花这支传统劲旅的深厚情感和强力支持。申花作为上海足球的象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球迷基础,其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远超一家普通的商业俱乐部,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足球名片。

相关图片

久事集团作为上海市属国有企业,在市政府的推动下,愿意承担申花沉重的债务包袱,并投入12亿元人民币进行重组,这无疑是申花能够“活下来”的关键。丰臻直言“上海政府是真的很爱申花”,这句话道出了地方政府在保护足球资产、维护城市足球文化方面的决心和担当。这种自上而下的干预和支持,使得申花在最艰难的时刻得以续命,并逐步走上正轨,重新成为中超联赛的一支稳定力量。可以说,申花的成功转型,是政府出于城市荣誉和文化传承考量,主动作为的典范。

记者:民企掌控的球队大部分都没能留存,国安面临的情况是更复杂

浙江绿城的案例虽然没有像申花那样被详细提及,但丰臻将其与申花并列,意味着它也经历了类似的“顺利过渡”。绿城同样是中超的老牌球队,在浙江地区拥有广泛影响力,也拥有相对健康的青训体系和球迷基础。其能够成功转型,很可能也得益于地方政府的介入和国有资本的接盘。这两家俱乐部的成功转型,为其他面临困境的俱乐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本:在民营资本退潮后,国有资本的介入,尤其是地方政府出于维护城市名片和文化遗产的考量,是俱乐部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然而,这种模式并非普遍适用,需要特定的条件和强烈的意愿,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复制上海和浙江的经验。

北京国安的困局:金元时代最后的“遗留问题”

记者丰臻认为,北京国安俱乐部目前面临的情况“更复杂”,甚至他直言“等国安这关过了,金元时代的遗留问题才彻底画句号”。这番话无疑将国安推到了风口浪尖,也凸显了其当前困境的特殊性和代表性。作为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从未降级的“老字号”,国安承载着北京球迷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记忆,是京城足球的象征。中赫集团作为其民营投资方,目前正“苦苦支撑”,这表明俱乐部运营的压力巨大,资金问题已是摆在桌面上的现实。

国安的“复杂”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地处首都,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和舆论压力。其次,国安的品牌价值和历史沉淀极高,一旦解散或出现重大危机,其对中国足球联赛的打击将是难以估量的,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丰臻也提到了“京媒今天说国安可能解散,不知道是什么风”,这种不确定的传闻,恰恰反映了外界对国安未来的普遍担忧和猜测。虽然丰臻对此表示存疑,但至少说明了俱乐部所面临的巨大舆论压力和潜在风险,这种复杂性远超一般的俱乐部。

解决国安困境的路径无外乎两种:一是中赫集团能够自行解决资金和债务问题,继续维系俱乐部运营,这需要强大的决心和雄厚的实力;二是政府出面帮忙寻找新的接盘侠,大概率也是国有企业。考虑到国安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地方政府不可能对其置之不理。然而,即便政府介入,也需要面对俱乐部巨大的历史债务和运营成本。申花当年尚且经过“打打折”才被久事接手,国安的债务和复杂程度可能更甚,接盘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国安的最终命运,不仅是俱乐部自身的生死存亡,更是对中国足球“金元时代”遗留问题的一次终极考验,它的解决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

中国足球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丰臻的言论,以及他所列举的民企俱乐部“消亡名单”,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足球在“金元时代”结束后所面临的严峻现实。青岛海牛在乔老板的苦苦支撑下勉力维持,武汉三镇已开始接受地方政府和体育局的直接输血,这些都表明中国足球的投资主体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结构性转变。从过去的民营资本盲目扩张,到如今更多地依赖国有资本和政府支持,这种转变无疑是为了追求更长远、更健康的俱乐部运营模式,避免重蹈覆辙。

北京国安的命运,无疑是中国足球能否彻底告别“金元时代”乱象的关键一役。如果国安能够顺利渡过难关,无论是通过自身努力还是政府介入,都将为中国职业足球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范本。它的解决,不仅意味着中国足球将彻底告别过去那种粗放、非理性的投资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健康运营的道路,更将为整个联赛的稳定性和公信力注入一剂强心针。

相关图片

然而,即便国安的问题得以解决,中国足球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如何在国有资本主导下,激发俱乐部活力,培养成熟的足球文化,建立健康的青训体系,以及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以更理性的方式参与进来,将是中国足球未来十年需要深思和实践的课题。只有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国情、科学合理的职业联赛体系,摆脱对单一资本的过度依赖,中国足球才能走出泥潭,迎来真正的春天,而非仅仅是昙花一现的“金元泡沫”。